自杀,是鱼叔最不忍看到的新闻。
就在前几天,一名22岁女子实名举报国企高管贪污,引起人们关注。
然而,她却迅速遭到了网友攻击。
被认为是小三,举报是因为利益没谈好。
不堪受到侮辱的她在网上留下遗书,打算自杀。
还好最后及时被警方救下,捡回了生命。
类似的新闻,在过去半年还发生过好几起。
但并不是所有人,都能被救回。
2个月前,「寻亲少年」刘学州因遭到网暴,而选择自杀。
他微博唯一关注的个人账号——鹿道森,在3个月前,也选择了自杀。
再往前,去年10月,网红罗小猫,在直播间喝农药自杀,最终抢救无效。
……
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。
而他们的年龄都只有20多岁。
我们惋惜的同时,不禁要问:
为什么?
「年轻人自杀」现象,是全球性的。
据统计,全世界15-29岁的人群中,自杀是第二大死亡原因,仅次于车祸。
自杀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。
纵观最近的案例,我们可以发现近期自杀事件的一些共同点。
第一,原生家庭不幸。
鹿道森是留守儿童,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小时候的他只能在各个亲戚家寄居流连。
长大后,家庭又成了以爱之名的禁锢。
不是催促他放弃摄影,找个「正经工作」,就是逼婚。
刘学州的身世更坎坷。
刚出生就被父母卖掉,养父母又在他4岁时就双双身亡。
历尽千辛万苦,终于找到亲生父母,却成了「拖油瓶」,一言不合就被拉黑删除。
曾有心理学研究表明,高达79%的自伤者,有童年期受忽视或虐待的经历。
单亲家庭青少年的自杀意念,也明显高于双亲家庭。
更别说是刘学州这样,被反复遗弃的孩子。
第二,受到霸凌或网暴。
遭受过霸凌的青少年,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阴影。
如果不能及时走出来,很容易走上轻生的道路。
正如电影《少年的你》中,长期受到校园霸凌后选择自杀的胡小蝶。
鹿道森因为性格安静,长相清秀,结果从小就被同学叫「娘炮」。
被威胁,让下跪,拦路不让走。
鹿道森遗书
从小无依无靠的刘学州,所受到的霸凌更加恶劣。
他被同学孤立,老师不仅不管,甚至还有某位男老师「猥亵」他。
那晚,刘学州爬上宿舍楼顶,坐了整整一夜。
自杀的念头,也许不知什么时刻,就悄悄埋下了种子
刘学州遗书
第三,遭遇重大挫折。
这种挫折,有事业上的,也有感情上的。
鹿道森热爱摄影,虽小有名气,但一直变现困难,严重时甚至身无分文。
网红罗小猫喝农药自杀,一部分原因是感情受挫。
而刘学州认亲后遭到二次遗弃,再加上网络暴力。
这些,都成为压垮他们的最后一颗稻草。
刘学州被网暴
而在这些新闻中,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前兆 ——抑郁症。
刘学州和鹿道森一样,在多年前就曾被确诊抑郁症。
罗小猫更是如此。
由此,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年轻人的生命轨迹:
童年阴影/近期重大挫折,从而严重抑郁,最终导致——
自杀。
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,自杀并非一件简单的个人行为。
而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。
它与家庭、学校、社会,都有着密切的关联。
但外在因素太多,是我们无法控制的。
我们每一个人,首先能做的,就是自救。
哈佛最受欢迎的公开课,《积极心理学》中,曾经提到一种认知疗法。
这是目前已被证实的,最成功且最迅速的心理治疗方法。
而且并不高深。
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,掌握并应用。
它的基本理论前提是,思想驱动了情感。
当外部发生了一件事,引起了我们的评估和思考,然后这种思考唤起了情感。
如果我们想改变情感,需要干预的是前一步。
所以,问题的关键是,恢复对事件的理性思考。
注意。
这绝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,让你早睡早起拥抱太阳。
举个例子,当我们受挫时,必然会焦虑和恐惧。
认知疗法不是让你停止恐惧。
因为恐惧是自然反应,是健康且重要的体验。
也是基因进化而来,避免人受到伤害的重要手段。
但问题是,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扭曲了现实,是非理性的。
这些非理性的思考陷阱,通常有三种。
第一,过度放大。(magnifying)
归纳是人类的天性,我们常会从小事中总结经验。
但有时,我们归纳过头了。
例如考试成绩很差时,我们归纳为:我很笨。
事业暂时失败时,就觉得这辈子完了。
认知疗法,则告诉我们,要正视现实。
放眼周围,很多孩子成绩是后来居上的,事业谷底反弹的,也不在少数。
第二,隧道视野。(minimizing)
刘学州舅妈事后描述,最后那些天里,刘学州总把自己关在屋里,不吃饭。
一个人看着手机里的网暴私信,越看越生气。
坏事总比好事更能引起我们的关注,这是人类「风险厌恶」的天性。
因此,我们经常会将视野过度关注在负面事件中,甚至无法自拔。
但也忽略了一点,它不是现实的全貌。
第三,无中生有。(making up or fabricating)
人在面对失败时,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攻击。
「是我做错了什么,才导致了这样的后果么」
但仔细想想,错并不在我们,或不完全在我们。
这些非理性的思考陷阱,是每个人都会落入的。
不过,我们可以挑战它,质疑它。
请记住,大脑是个永远不会停止广播的收音机,它无时无刻不在讲述一些负面的故事。
但,这不意味着它就是现实。
《黑客帝国》中,墨菲斯培训尼奥时说:
你可以不需要空气,也可以不需要重力。
那些我们认为是「真理」的想法,很有可能如「母体」一样,是虚妄的。
而走出虚妄的第一步,就是吞下红色药丸。
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,审视想法的合理性。
但有时,我们沉浸在痛苦中,无法进行任何思考,怎么办?
请及时求救。
最关键的求救,是寻找专业帮助。
我国首部抑郁症纪录片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》中提到: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前几年发布的数据,在我国,抑郁症的就诊率不到20%。
就诊能提供最重要的帮助,是药物。
一直以来,大众对精神类药物仍然抱有偏见,认为只有「疯人院」里的疯子才需要。
实际上,抑郁不仅是心理问题,也是生理疾病。
很多人在基因中就带有天生的抑郁因子。
童年阴影或重大打击导致的长期抑郁,也会导致器质性病变。
这些,无法仅靠心理调适来解决。
在你感觉糟糕到极点时,药物可能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,帮你渡过那个「临界点」。
但仅靠药物,也是不够的。
没有情感的流动,人也不会真正的康复。
因此更具持续性的求救,是寻找情感支持。
很多遭受重大挫折的人,常常将自己完全封闭,害怕糟糕的模样被人看到。
而抑郁症患者,也往往都会有种强烈的病耻感,不愿让人知道。
但勇敢的袒露,是寻求情感支持的第一步。
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,那些选择自杀的年轻人,很大一部分是情感支持缺失的。
父母冷漠,同伴霸凌,他们身边根本无人倾诉。
网络曾是刘学州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,他开了直播,认识了许多好心人。
可没曾想,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,成为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既然情感支持如此重要,那么,作为老师、家长、朋友,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到身边的人呢。
第一,及时发现。
在很多人看来,这是废话。
情绪长期低落,甚至自残,似乎自杀前的明显症状。
例如刘学州在2020年时,就曾经在天桥上突然割腕。
纪录片中,很多老师也说,关注到抑郁学生手臂上,往往有很多伤痕。
但很多时候,它是难以察觉的。
相当一部分人,认为自杀者生前很开朗,不理解为何会这样。
《阳光普照》里的大儿子阿豪,就是个优等生。
平时总被人认为阳光开朗,积极乐观。
突然的跳楼自杀,让身边所有人难以置信。
这源于大家对抑郁症的错误认知。
抑郁群体并不每时每刻都处在抑郁状态。
更别说,很多自杀者患的是双向情感障碍。
情绪瞬息万变,非常极端,根本无法预测。
这种情况,就需要更加敏锐的观察和关怀。
第二,予以重视。
抑郁症被污名化,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每当有人说自己抑郁时,大家往往有种倾向,认为这是矫情,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。
尤其是前两年,「网抑云」梗的滥用,更是对真正的抑郁患者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很多时候,家人的一句话,就可能拯救了一条命。
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》中有个案例。
一名中学女孩鼓起勇气,告诉妈妈自己得了抑郁症。
妈妈心里咯噔了一下,但还是平静地说,那就休学吧。
女孩事后回忆:
如果妈妈当时说,你就是矫情,她可能当场就跳窗自杀了。
第三,陪伴和沟通。
和抑郁症患者沟通,是艰难的。
《我们如何对抗抑郁》中还有个案例,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和妈妈共处一室,很多时候却各自无言。
一边是不知道如何释放关心,一边是不知道如何敞开心扉。
央视《开讲啦》有一期节目,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医生魏镜。
她给出了这样的建议:
当他不显露自己的疾病和抑郁情绪时,把他当作跟自己一样的正常人看待,不必特别地去关注。
该呵斥就呵斥,该要求就要求。
当他愿意对你流露出自己的一些困惑、想法、病情时,这时就要把他当做病人。
怎么做呢?
不要去劝他。
「别这样,想开点,挺好的」
因为患者会因此感觉被否定,产生深深的自责,从而加强负面情绪。
真诚的倾听,是一切爱的起源。
而爱,终将治愈一切。
所有人的一生中,一定会有那么个时刻。
像坠入深海的鱼,堕入黑洞的光。
奋力挣扎大声呼救,可似乎没人听得见你的尖叫。
人类的痛苦不尽相同,世上也本无感同身受。
阴影会一直存在,抑郁也常常再复发。
但请你坚持一下,再坚持一下。
人生本来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。
带着镣铐跳舞吧,带着痛苦生活吧。
只要还活着,就已然是你最大的成就。